日常工作中,经常会有患者问我:“助听器戴了就拿不下来了,怎么办?”。问这些问题的患者大部分是能从助听器中受益较大的。她们一方面感受到助听器给她们带来的帮助,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做到可戴可不戴的状态,担心自己太依赖助听器了。今天,我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,并对日常大家担心最多的问题做个统一的答复。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“依赖性”这个概念。在心理学中,依赖性通常指个体对某种外部刺激或工具产生依赖,以至于在缺乏这种刺激时,感到不适或无法正常运作。在听力障碍者中,主要体现在对助听器等辅助工具的依赖,即在没有助听器的情况下,无法正常听见周围的声音或参与社交互动。 如果你是这样的患者,我要恭喜你,因为助听器真的成为你不可或缺的“耳朵”了。
一、为什么取下来就听不清?
佩戴助听器的人常常会发现,刚开始使用助听器时,能够更清楚地听到周围的声音,但一旦取下助听器,感觉听力比以前更差了。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,就好比长期佩戴眼镜的人,戴上眼镜时,他们会发现视力显著改善,看到一个清晰的世界;但在取下眼镜后,周围的东西变得模糊不清,这种模糊并不是因为眼镜导致了视力下降,而是因为个体习惯了清晰的视野。对于助听器的使用也是类似:当人们依赖助听器能轻松交流时,他们在取下助听器后会感到对周围声音的敏感度降低,几乎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。这前后之间的反差容易让他们误以为是助听器导致了他们听力下降。其实恰恰相反,是助听器这个“耳朵”帮助他们恢复了对声音的敏感度,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了生活。
二、我会不会越戴越聋?
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“越戴越聋”。真相是经过专业验配师调试的助听器,实际上是不会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的。助听器的设计是为了补偿患者某些有下降频率的声音,而不是随便增加整体音量。专业验配师在为用户选择和调试助听器时,会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,以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增益设置。这种个性化的调试不仅能够提升听力效果,还能保护患者残余的听力,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伤。适量的声音刺激能够增强听觉神经的活动,有助于维持内耳的功能。因此,正确使用专业调试的助听器,不会导致“越戴越聋”的情况。
然而,一些老年基础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,以及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的患者,很可能导致听力持续下降。这些疾病影响血液循环,损害耳内细胞和神经功能。此外,某些药物(如利尿剂、化疗药物等)具有耳毒性,长期使用可能加重听力问题。这些问题不要让助听器来“背锅”。还是要辩证的看待问题。
三、定期复查听力很重要
在使用助听器期间,定期(半年)复查听力至关重要。通过专业的听力检查,不仅确保助听器的使用效果,更能及时发现用户的听力状况是否发生变化。对于基础疾病患者或长期用药者,监测听力变化有助于评估干预效果并调试助听器参数。此外,用户可以通过听力前后的对比,真正放心助听器不会越戴越聋。
总之,依赖助听器,表明它在改善听力和沟通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。越是依赖助听器,说明用户越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和便利。助听器不仅帮助用户提高听力,还能增强与他人的互动,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。因此,依赖助听器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体验,反映出它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效果。
我是漂亮虎妞,在听力康复咨询和助听器验配领域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,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耳聋耳鸣知识,或者您有感兴趣的话题,都欢迎在留言区或者私信问我。